中央氣象臺 10 月 2 日發布寒潮藍色預警,這是今年下半年首個寒潮預警,也是自 2010 年,近 12 年以來最早發布的寒潮預警(下半年)。①
受強冷空氣影響,預計,10 月 2 日 14 時至 10 月 6 日 20 時,中東部大部地區氣溫普遍下降 8~12 ℃,內蒙古中東部、東北地區、陜西大部、山西南部、黃淮、江淮、湖南北部、江西北部、安徽南部、江蘇南部、浙江北部等地降溫 12~16 ℃,其中,內蒙古中部、黑龍江東部、吉林東部、河南南部、湖北、安徽中北部等地部分地區降溫幅度可達 18 ℃以上。
6 日至 7 日早晨,最低氣溫 0 ℃線將位于華北北部、東北地區中部一帶,最低氣溫 10 ℃線將位于四川東北部、湖北北部、河南南部、山東南部一帶。①
此次強冷空氣過程影響范圍廣、降溫劇烈、尤其南方部分地區氣溫先增后驟降,公眾需關注氣溫變化,及時增添衣物,謹防降溫引發身體不適。②
寒潮來襲,小心 10 種疾??!
1、中風
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郭怡菁 2016 年在健康時報刊文介紹,氣溫驟降,晝夜溫差懸殊,低氣壓、高濕度,都容易刺激體內控制血管活動的神經,造成小動脈血管的持續痙攣,使得血壓驟然上升,卒中意外也接踵而至。
應對:出現征兆高度警惕
一旦發現一側肢體麻木或無力、一側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、說話不清或理解語言困難、眩暈伴嘔吐等癥狀時,必須高度警惕,立即到醫院進行檢查治療。③
2、冠心病
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湯成春 2016 年在健康時報刊文介紹,大部分冠心病患者對天氣變化的敏感性很高,特別是寒冷天氣。突然的寒冷刺激會引起冠狀動脈痙攣,出現急性心肌缺血,誘發心絞痛,甚至心肌梗死。
應對:合理用藥控制血壓
要注意保暖,合理用藥控制血壓。如果有胸悶、隱痛或心慌等情況,即使發作時間很短,也要格外重視。③
3、青光眼
浙江省人民醫院眼科副主任醫師戚曉虹 2017 年在健康時報刊文介紹,氣溫變化與青光眼發作有密切關系,尤其是當突襲的冷空氣導致氣溫驟降 24 小時內,很容易誘發青光眼發生。
應對:不要在暗處久留
發生青光眼要緊急救治。有青光眼病史的人,不要大量飲濃茶或咖啡,以防眼壓升高;也不要在黑暗處久留,防止瞳孔擴大,引起眼壓升高。④
4、鼻炎
秋冬季,很多人又開始犯了鼻炎,噴嚏、鼻涕不斷,眼睛、鼻子出現過敏癥狀。
應對:試試冷水洗臉
江蘇省蘇州市中醫醫院耳鼻喉科副主任中醫師熊明炤 2012 年在健康時報刊文表示,氣候寒冷干燥,鼻炎高發,建議堅持冷水洗臉,增強御寒能力,老人可選擇較涼的溫水。⑤
5、肺炎
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醫師張薔 2016 年在健康時報刊文介紹,天氣轉冷,老年人抵抗力低,身體各部分的功能減弱,一場小小的感冒就能引發肺炎。老年人患上肺炎后,還容易讓其他疾病加重,如糖尿病、冠心病等。肺炎還容易引發腦梗死、腦供血不足等腦血管疾病。
應對:防感冒,早就醫
首先要預防感冒。其次,感冒發生時到正規醫院就診,不建議在藥店隨便買抗生素吃。再者,感冒患者最好不要與家人親密接觸,避免發生一個家庭 " 抱團 " 感冒。對于免疫力較低的老人來說,一旦患上肺炎必須馬上送往醫院。⑥
6、哮喘
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醫師朱曉莉 2016 年在健康時報刊文介紹,冷空氣刺激后氣道免疫力下降,功能受損,繼而氣道反應性增高,引起咳嗽、胸悶甚至哮喘、呼吸困難等。因此,氣溫驟降時有哮喘、慢性支氣管炎、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容易病情反復或加重。
應對:重視 4 個部位保暖
體質弱的人寒冷天氣最好減少出門,出門時可以戴口罩,增加衣服,重視頭部、胸、背和足部保暖,以免著涼。③
7、胃腸病
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陸楓林 2016 年在健康時報刊文介紹,天氣轉涼的時候就是胃腸道疾病的高發期,因為低溫的刺激會引起毛細血管收縮,影響胃酸分泌和胃部血液循環,從而引發急性胃痙攣、胃潰瘍、胃腸炎等胃腸道疾病。
應對:多喝熱水,少吃冷食
本身有胃病的人要特別注意保暖,根據氣候的變化及時增減衣服,防止腹部受涼。在飲食上也要注意暖胃養胃,多喝些熱水,少吃冷食,按時吃飯。③
8、關節炎
天氣寒冷時,骨關節炎、類風濕關節炎容易復發加重。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骨科主任醫師溫建民 2019 年在健康時報刊文表示,風大、寒氣大、濕氣大侵犯人體時,會引起 " 寒之凝固 ",引起機體功能的降低、血液循環的降低,而血液循環降低可以引起關節滑膜滑液的代謝、關節液的代謝產生一些障礙,體內的酸性物質排泄不出來時,就會引起疼痛。⑦
應對:用鹽熱敷關節
在佩戴手套圍巾、增加護膝護肩的情況下,還可以用熱敷來緩解關節冷痛。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風濕病科副主任醫師田雨 2019 年在健康時報刊文介紹,將食用鹽 200~300 克用鐵鍋炒熱,放入縫制好的沙袋中,在局部關節或是肌肉處熱敷。⑧
9、糖尿病足
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內分泌內科主任醫師楊川 2016 年接受采訪時表示,寒潮來襲,特別容易造成糖尿病人復發和加重,而且天冷時易燙傷凍傷,糖尿病人更要小心預防糖尿病足的發生。
應對:防外傷、燙傷、凍傷
要保持足部的衛生,每天認真用溫水洗腳,洗腳之前用手試水溫,切記不要燙傷。不用刺激性強的肥皂。洗過盡量擦干并吸干趾縫中的水,足跟涂油保護防裂。每天檢查雙腳,有無腫脹、破損,注意皮膚的顏色、溫度等。要預防外傷、燙傷、凍傷。穿著合適的鞋子。⑨
10、骨折
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骨科主任醫師王宸 2016 年在健康時報刊文介紹,氣溫低,肌肉和韌帶柔韌性較差,對關節的保護力度減弱,運動中稍有不慎就會造成關節損傷及骨折。寒冷刺激下,還會誘發腰痛、肌肉痙攣等。
應對:鍛煉前做好熱身
提醒大家尤其是老年人,寒冷天氣盡量減少出行,出行時最好有人陪伴或使用輔助拐棍等,不要穿易滑的塑料底鞋。在室外鍛煉時,要盡量避開有水、結冰的路面,室內運動也要充分進行準備活動,伸展肢體,進行 " 預熱 "。③